东西都有CBD!郑州新体育(2)
时间:2019-04-18 13:25 来源:网络整理 作者:采集侠 点击:次
总建筑面积21.35万㎡。丰富的空间组合与有机的界面构成,展现了“龙舞大地,民乐天街”的设计理念,打造了极具地域性和时代感的“百姓乐园”与“活力秀场”。这里将成为广大市民开展健身休闲、享受文化大餐的温馨家园。 市民活动中心将在2019年底投入使用。 现代传媒中心 报业大厦、广播电台、电视台 ▲现代传媒中心规划效果图 图源:郑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其设计理念是“天圆地方、天动地静、河岳中原、石中玉玦”,包含郑州报业大厦项目、郑州广播中心项目、郑州电视中心项目。该中心建成后,将成为新媒体融合示范区,打造郑州乃至中西部地区标志性的“文化创意产业中心”。 现代传媒中心将在2019年底投入使用。 交通公共设施配套 道路交通 区域内规划的市政路网有渠南路、文博大道、凯旋路、站前大道等18条市级道路,另有6条25米以下道路;还有东西长2公里、南北宽60米的带状地下公共空间及4.9公里长的地下交通环廊和约3.1公里长的地下管廊,此规划将“四个中心”区域地上地下功能空间串联为了一个整体。 ▲地下空间剖面图 ▲绿轴规划效果图 地下三层综合环廊工程地下空间规划的以综合管廊、公共交通环廊和商业设施为主,该工程使整个中央文化区地面真正形成“无车区”,区域内人车分流,届时,机动车全部通过地下交通系统运行。 同时地面规划则是绿轴广场,东西长2公里,南北宽60米。建筑群以这条绿轴为界分布,这里将会形成一条纵向的“城市绿轴”画卷。 公共交通 ▲城市中央文化区的交通系统支撑 图源:网络 在规划中显示,区域内规划的轨道交通有14号线和6号地铁线,设有奥体中心站和临湖路站,预计到2019年底全部投入运营使用,这与“城市中央文区”的建成时间刚好吻合,地铁交通轨道的开通,将成为“城市中央文化区”与城市东部联系的半径线。 灯光媒体 ▲地下商业夜景效果图 图源:郑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园区的照明总体规划主要以博物馆以及未来的市政府这个轴为起点,由暖色光向两侧延伸,纵轴是以冷色光为主,通过光的布局,以暖色光为中心,向北侧延伸,构成历史传承之轴,强调文化的溯源。 ▲夜景效果对比图 图源:郑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通过暖色光向冷色光过渡,打造创新之轴,体现时代发展的活力。节假日时,可以把色温调成金色,突出郑州金色大地、鼎立中原的概念。 ▲奥体中心夜景效果图 图源:郑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“四个中心”光艺工程作为区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,总体的建设安装费用是在3.5亿左右。灯光媒体塑造,留下郑州“鼎定神州”的形象地标记忆。 水系规划 《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水系专题规划》在现状“两河、两库、两湖、一渠”水系基础上,综合城市设计所增加的“秀水河、须水湖、市民公园湖、九曲莲湖”等河流水系,构建了“两纵两横、五湖两库”的水系格局。 ▲贾鲁河综合整治效果图 图源:郑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两纵是指须水河、贾鲁河,两横是指秀水河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;五湖是指西流湖、植物园湖、须水湖、市民公园湖、九曲莲湖,两库是指刘沟水库、常庄水库。 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 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位于市区核心地段,北至解放路、西大街,南至陇海路,西至二马路、一马路,东至南顺城街、德成街,面积约108.8公顷。 ▲改造后效果图 图源:郑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规划将从战略和实施两个层面完成“百年德化文化复兴工程”文化体系和产业功能的提升。郑州市将对该片区建筑风貌、文化、交通灯进行综合规划设计。 ▲改造后效果图 图源:郑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按照计划将对德化街两侧的亚细亚等26幢建筑进行风格、风貌等设计,局部采用新中式和民国风。同时,郑州市计划投入15亿元建设二七中心广场。 商都历史文化区 ▲改造后效果图 图源:郑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商都历史文化区位于市区核心地段,为二七路、德化街、钱塘路、陇海东路、城东路、金水路围合区域,面积约6平方公里。 ▲改造后效果图 图源:郑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规划依托郑州商城遗址,以大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集聚为特征,确定其“华夏文明历史传承区、商都古城保护复兴区、郑州人文发展创新区”三大功能定位,全力打造服务中原、辐射全国,以商文化为特色,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。 古荥大运河文化区 ▲规划图 图源: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古荥大运河文化区位于惠济区,以江山路为界,分为东西两个区域,面积约33平方公里。 规划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郑州段、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古荥镇,建设以运河生态旅游与历史名镇相结合的文化区。 二砂文化创意园区 ▲建设效果图 图源:郑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二砂文化创意园区位于中原区华山路西、中原路南、西三环以东、颍河西路以北的原二砂厂厂区内,面积约56公顷。 ▲建设效果图 图源:郑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规划依托第二砂轮厂旧址,以保护工业遗产为宗旨,塑造新旧共生形象为手段,建设可达性良好、满足区域公共服务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